close
一. 羅伯特•埃利奧特•卡恩(Robert Elliot Kahn,1938年12月23日-),常稱鮑勃•卡恩(Bob Kahn),發明了TCP協議,並與文特•瑟夫一起發明了IP協議;這兩個協議成為網際網路傳輸資料所用的技術。
① 1938年出身於布魯克林的卡恩,紐約城市大學獲電機工程學士,普林斯頓大學碩士和博士,之 後被麻省理工學院聘為助理教授。
②1969年,卡恩參加阿帕網“介面信息處理機”(IMP)項目,負責最重要的系統設計。IMP就是今天 網路最關鍵的設備——路由器的前身。
③1970年,卡恩設計出第一個“網路控制協議”(NCP),即網路通訊最初的標準;80年代中期,他還參與了美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的設計, NII後來被我們稱之為“信息高速公路”。
④1997年,羅伯特-卡恩由於其對互聯網發展的巨大貢獻,被柯林頓總統授予國家最高科技獎項“美國國家技術獎”。
⑤2004年,因互聯網領域先驅性的貢獻,其中包括Internet基礎通訊協議的設計與實現,TCP/IP協議,和網路領域的權威性的領導地位,獲得圖靈獎。
羅伯特•卡恩目前在美國全國研究創新聯合會(CNRI,Corporation for National Research Initiatives)任主席。CNRI是羅伯特.卡恩於1986年親自領導創建的,為美國信息基礎設施研究和發展提供指導和資金支持的非贏利組織,同時也執行IETF的秘書處職能。羅伯特•卡恩現為美國國家工程協會(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成員,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IEEE學會(IEEE)成員,美國人工智慧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成員,美國電腦協會(ACM)成員,前美國總統科技顧問。
二. 文頓•格雷•瑟夫(Vinton Gray Cerf ,1943年6月23日康乃狄克州纽哈芬 - ),常稱文特•瑟夫(Vint Cerf ),美國計算機專家,因與鮑勃•卡恩設計了TCP/IP協議和網際網路基礎架構而被共同稱為「網際網路之父」。
瑟夫是TPC的真正推動者,他和卡恩一起構建了TPC,後來瑟夫又不斷將其完善,使TPC成為標準,
並走向世界。就這一點來說,瑟夫是真正的”因特網之父”。
1972年,瑟夫獲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計算機學博士學位。在華盛頓召開的的國際計算通
信大會上,他做了公開展示,使大家第一次看到封包交換技術和遠距離計算機交換技術。這一年,他離開UCLA,加入史丹佛大學,擔任該校的計算機和電器工程教授。
1974年論文發表後,瑟夫繼續深入研究,將TCP變成更詳細的規範使人們可以為他開發多種軟件。
1976年,他離開史丹佛大學,加入ARPA。在1976年至1981年得任期內,他在因特網與網絡相關數據包和安全技術的開發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的大部分工作是測試、分析、規劃、組織集體討論,然後又回到製圖板上。
1977年7月是重要的里程碑。在南加州大學的信息科學研究所(ISI)裡,瑟夫和卡恩等十餘人舉行了
一次有歷史意義的試驗。當時全美國有三個電腦因特網,第一當然是阿帕網,另外還有兩個,一是無線
電信包網,一是衛星信包網。瑟夫他們的試驗就是要通過電腦”聯合國憲章”把三者聯起來。一個有數據
的伈息包首先從舊金山海灣地區,通過點對點的衛星網絡跨過太平洋到達挪威,又經海底電纜到達倫
敦,然後通過衛星信包網,連接阿帕網,傳回南加州大學,行程9.4萬英里,這次試驗沒有丟失一個比
特的數據信息,瑟夫和卡恩他們一舉成功 !
1978年初,瑟夫在ISI主持召開TCP會議。會意閒歇時,他和波斯德爾、柯恩及另一個同事,在走
廊交流。”我們靠著走廊的幾個大紙箱站著,一邊就在紙箱上畫起圖表來。”當繼續開會時,他們就向小
組提交建議:將傳輸控制協議中用於處理信息路經選擇的那部份功能分離出來,形成單獨的因特網範圍
協議,簡稱IP。1978年,TCP正式變為TCP?IP。
初期,” Internet”意指任何使用TCP/IP協議的網路,而“Internet”則轉指由聯邦政府資助的,由許多
使用TCP/IP的共網路互連而成的網路。到80年代中期,歐洲、加拿大也開始與美國政府主持的網路互
聯。於是”因特網”開始意指這個鬆散廣大的世界性TCP/IP因特網路。
1982年初,瑟夫遇到一位MCI公司的经理,此人负责MCI的信息开发工作。“他想建立一个数字
1982年初,瑟夫遇到一位MCI公司的經理,此人負責MCI的信息開發工作。”他想建立一個數字
式邮政服务,我立即被这个想法吸引住了”。因此他宣布离开DARPA,加盟MCI,去担任MCI数字信
是郵政服務,我立即被這想法吸引住了”。因此他宣布離開DARPA,加盟MCI,去擔任MCI數字信息
息服务的副总裁。他的离去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和反响,一位同事甚至为此而哭了。“文特是我们无形中
服務的副總裁。他的離去引起了極大的震撼和反應,一位同事因此而哭了。”文特是我們無形中的領導者,我們需要他。”另一位同事說。
瑟夫在極為關鍵的時刻離開的DARPA網準備正式轉換成TCP/IP系統,據傳國家標準署考慮位網路
互聯建立一套新標準,取代TCP/IP,這就是OSI參考模型。OSI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開發,是由地位鞏固的官僚們,居高攬下慎至是藐視一切的情況下發佈的。他們認為TCP/IP和因特網只是一種學術玩具,但瑟夫等人堅持反對OSI,因為它劃分過細,十分複雜,而且僅僅是個設計,從未試驗過。”OSI
的一切都是非常抽象的,學究氣十足。他們所用的語言浮誇到不可思議的程度,簡直讀不下去。”
而TCP/IP是實踐的結晶,也是合作研究的產物,不是像OSI那樣在一大堆委員會裡產生出來的”大駱駝”。OSI經常舉行國際會議,對瑟夫等人來說,真是一番痛苦的經歷。“我在會上不停的寫反對意見。”
因特網的魅力在於交流規範的簡單方便,而瑟夫的魔力在於:他美言善誘、軟硬兼施,最終讓用戶採用這種規範。
1983年,瑟夫曾勸說讓IBM、DEC、HP支持TCP/IP,但都遭拒絕,而採用了OSI。他們認為TCP
/IP只是一項研究試驗。不過最關鍵的是,國防部選擇了TCP/IP。
1983年1月1日,DARPA網正式轉換為TCP/IP系統。這次轉換具有里程碑意義,恐怕是此後幾年中因特網發展中最為重要的事。有了TCP/IP,網路可延伸到任何地方,數據不費吹灰之力就從一個網路傳送到另一個網路。
1988年,也就是5年後,ISO終於制定出開發系統網路互連標準。連美國官方也將OSI作為官方標準。歐洲更是趨之若鶩。看來,OSI要想壓倒TCP/IP,但是借助Unix的威力,TCP/IP已無所不在。
憑著他無聲且衝擊,TCP/IP擊退了ISO的強攻。”標準只能被發現,而不能被頒佈”,這就是因特網的新規則。
1989年,瑟夫向Interop展覽會場走去,他第一次感受到因特網被科學界和研究界以外的世界所歡
迎。”我們注視著這一切,感到我們手中握著一枚火箭。”
ARPA網不在是中心,因特網已變成了網狀結構,輻射全球。一場革命一觸即發,瑟夫幸運的站在
了這場革命的中心。
三. 蒂姆•約翰•伯納斯李-互聯網之父
1976年,蒂姆從牛津大學物理系畢業后,供職于英國一些高技朮公司,從事集成電路和系統設計研究,逐漸顯露出他出眾的才華。198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蒂姆來到位于瑞士日內瓦的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CERN)擔任軟件咨詢工程師。在此期間,他為自己的資料存儲設計了一個使用隨機聯想作為信息存儲方式的軟件,取名為“詢問(Enquire)”。這個程序從未公開過,但它構成了日后互聯網概念的基礎。1981年,他到圖像電腦系統公司從事技朮設計,其工作涉及通訊、圖像、文字和宏語言等多方面的軟件。1984年,他正式加入了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負責科學數據采集的分類實時系統和系統控制設計。
互聯網開創新時代
正是在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蒂姆做出了他最輝煌的貢獻。他設計了一種超文本軟件,將研究員們的數據庫同他的電腦聯接起來,他們通過自己文件上的一個詞或數字,便可以查找到儲存在蒂姆電腦中的其它相關文件。但蒂姆的興趣遠比這廣闊得多,他認為互聯網應該是沒有邊際的,應該把眾多的計算機資料庫都聯接起來,成為一個可供所有人共同使用的網絡。他說:“從軟件、通訊錄,到有組織的閑聊,所有的一切都應該無所不包。”
1989年,他提出了一個稱之為“WorldWideWeb”的全球超文本項目計划,以便人們能夠將各自的信息通過超文本網絡共享。他以自己的“詢問”軟件為基礎,從1990年10月開始工作,僅用了兩個月時間,就完成了第一個超文本瀏覽程序的編寫。1992年夏天,這個軟件在互聯網上公開使用。以后的兩年里,蒂姆不斷根據互聯網用戶的反饋修改程序設計,提出了URLs的規范,重新定義了HTTP和HTML,并使互聯網技朮得到了更大范圍的推廣。
互聯網一出現,很快就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用戶迅速增長,每53天就翻一番,現已達到了1.5億人。網威(NOVELL)電腦公司首席執行官艾利克﹒斯克米德特曾在一次對《紐約時報》的談話中說:“蒂姆的發明是如此重要,若這是在一個傳統學科,他早該獲諾貝爾獎了。”
不計名利獻身學朮
近些年來,信息產業的百萬富翁、千萬富翁甚至億萬富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曾協助編寫互聯網第一個大眾瀏覽軟件的馬克﹒安德森創辦了網景公司,成為網絡界最早的百萬富翁之一,但蒂姆卻選擇了非營利的道路:不下海以自己的知識謀利,而是獻身學朮,繼續致力于互聯網的開發利用。他還堅持自己創造的互聯網應該是供公眾使用的、非專利性和不收取費用的,將互聯網無私地奉獻給了全人類。
1994年,蒂姆來到美國,加入了麻省理工學院的計算機科學實驗室,并作為非營利機構“互聯網聯盟”組織的執行主席。“互聯網聯盟”組織的目標是在世界范圍內協調互聯網的發展,使互聯網的潛力能得到充分發揮。該組織在美國、日本和法國的三家頂尖大學設有小組,收集和研究各方對互聯網的反應。
雖然蒂姆金錢上并不富有,但他獲得的學朮榮譽卻使常人難以匹敵。僅自1995年以來的5年間,他就獲得了不下20種學朮稱號和獎勵。1999年,蒂姆出版了《編織互聯網》一書,當年即被《商業周刊》評為最好的10本商業書籍之一。他在書里敘述了自己在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里“編織”互聯網的經過,并論述了目前發展中的問題,描繪了他想象中的未來網絡,被認為是一本“真正值得一讀”的書。
① 1938年出身於布魯克林的卡恩,紐約城市大學獲電機工程學士,普林斯頓大學碩士和博士,之 後被麻省理工學院聘為助理教授。
②1969年,卡恩參加阿帕網“介面信息處理機”(IMP)項目,負責最重要的系統設計。IMP就是今天 網路最關鍵的設備——路由器的前身。
③1970年,卡恩設計出第一個“網路控制協議”(NCP),即網路通訊最初的標準;80年代中期,他還參與了美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的設計, NII後來被我們稱之為“信息高速公路”。
④1997年,羅伯特-卡恩由於其對互聯網發展的巨大貢獻,被柯林頓總統授予國家最高科技獎項“美國國家技術獎”。
⑤2004年,因互聯網領域先驅性的貢獻,其中包括Internet基礎通訊協議的設計與實現,TCP/IP協議,和網路領域的權威性的領導地位,獲得圖靈獎。
羅伯特•卡恩目前在美國全國研究創新聯合會(CNRI,Corporation for National Research Initiatives)任主席。CNRI是羅伯特.卡恩於1986年親自領導創建的,為美國信息基礎設施研究和發展提供指導和資金支持的非贏利組織,同時也執行IETF的秘書處職能。羅伯特•卡恩現為美國國家工程協會(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成員,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IEEE學會(IEEE)成員,美國人工智慧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成員,美國電腦協會(ACM)成員,前美國總統科技顧問。
二. 文頓•格雷•瑟夫(Vinton Gray Cerf ,1943年6月23日康乃狄克州纽哈芬 - ),常稱文特•瑟夫(Vint Cerf ),美國計算機專家,因與鮑勃•卡恩設計了TCP/IP協議和網際網路基礎架構而被共同稱為「網際網路之父」。
瑟夫是TPC的真正推動者,他和卡恩一起構建了TPC,後來瑟夫又不斷將其完善,使TPC成為標準,
並走向世界。就這一點來說,瑟夫是真正的”因特網之父”。
1972年,瑟夫獲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計算機學博士學位。在華盛頓召開的的國際計算通
信大會上,他做了公開展示,使大家第一次看到封包交換技術和遠距離計算機交換技術。這一年,他離開UCLA,加入史丹佛大學,擔任該校的計算機和電器工程教授。
1974年論文發表後,瑟夫繼續深入研究,將TCP變成更詳細的規範使人們可以為他開發多種軟件。
1976年,他離開史丹佛大學,加入ARPA。在1976年至1981年得任期內,他在因特網與網絡相關數據包和安全技術的開發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的大部分工作是測試、分析、規劃、組織集體討論,然後又回到製圖板上。
1977年7月是重要的里程碑。在南加州大學的信息科學研究所(ISI)裡,瑟夫和卡恩等十餘人舉行了
一次有歷史意義的試驗。當時全美國有三個電腦因特網,第一當然是阿帕網,另外還有兩個,一是無線
電信包網,一是衛星信包網。瑟夫他們的試驗就是要通過電腦”聯合國憲章”把三者聯起來。一個有數據
的伈息包首先從舊金山海灣地區,通過點對點的衛星網絡跨過太平洋到達挪威,又經海底電纜到達倫
敦,然後通過衛星信包網,連接阿帕網,傳回南加州大學,行程9.4萬英里,這次試驗沒有丟失一個比
特的數據信息,瑟夫和卡恩他們一舉成功 !
1978年初,瑟夫在ISI主持召開TCP會議。會意閒歇時,他和波斯德爾、柯恩及另一個同事,在走
廊交流。”我們靠著走廊的幾個大紙箱站著,一邊就在紙箱上畫起圖表來。”當繼續開會時,他們就向小
組提交建議:將傳輸控制協議中用於處理信息路經選擇的那部份功能分離出來,形成單獨的因特網範圍
協議,簡稱IP。1978年,TCP正式變為TCP?IP。
初期,” Internet”意指任何使用TCP/IP協議的網路,而“Internet”則轉指由聯邦政府資助的,由許多
使用TCP/IP的共網路互連而成的網路。到80年代中期,歐洲、加拿大也開始與美國政府主持的網路互
聯。於是”因特網”開始意指這個鬆散廣大的世界性TCP/IP因特網路。
1982年初,瑟夫遇到一位MCI公司的经理,此人负责MCI的信息开发工作。“他想建立一个数字
1982年初,瑟夫遇到一位MCI公司的經理,此人負責MCI的信息開發工作。”他想建立一個數字
式邮政服务,我立即被这个想法吸引住了”。因此他宣布离开DARPA,加盟MCI,去担任MCI数字信
是郵政服務,我立即被這想法吸引住了”。因此他宣布離開DARPA,加盟MCI,去擔任MCI數字信息
息服务的副总裁。他的离去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和反响,一位同事甚至为此而哭了。“文特是我们无形中
服務的副總裁。他的離去引起了極大的震撼和反應,一位同事因此而哭了。”文特是我們無形中的領導者,我們需要他。”另一位同事說。
瑟夫在極為關鍵的時刻離開的DARPA網準備正式轉換成TCP/IP系統,據傳國家標準署考慮位網路
互聯建立一套新標準,取代TCP/IP,這就是OSI參考模型。OSI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開發,是由地位鞏固的官僚們,居高攬下慎至是藐視一切的情況下發佈的。他們認為TCP/IP和因特網只是一種學術玩具,但瑟夫等人堅持反對OSI,因為它劃分過細,十分複雜,而且僅僅是個設計,從未試驗過。”OSI
的一切都是非常抽象的,學究氣十足。他們所用的語言浮誇到不可思議的程度,簡直讀不下去。”
而TCP/IP是實踐的結晶,也是合作研究的產物,不是像OSI那樣在一大堆委員會裡產生出來的”大駱駝”。OSI經常舉行國際會議,對瑟夫等人來說,真是一番痛苦的經歷。“我在會上不停的寫反對意見。”
因特網的魅力在於交流規範的簡單方便,而瑟夫的魔力在於:他美言善誘、軟硬兼施,最終讓用戶採用這種規範。
1983年,瑟夫曾勸說讓IBM、DEC、HP支持TCP/IP,但都遭拒絕,而採用了OSI。他們認為TCP
/IP只是一項研究試驗。不過最關鍵的是,國防部選擇了TCP/IP。
1983年1月1日,DARPA網正式轉換為TCP/IP系統。這次轉換具有里程碑意義,恐怕是此後幾年中因特網發展中最為重要的事。有了TCP/IP,網路可延伸到任何地方,數據不費吹灰之力就從一個網路傳送到另一個網路。
1988年,也就是5年後,ISO終於制定出開發系統網路互連標準。連美國官方也將OSI作為官方標準。歐洲更是趨之若鶩。看來,OSI要想壓倒TCP/IP,但是借助Unix的威力,TCP/IP已無所不在。
憑著他無聲且衝擊,TCP/IP擊退了ISO的強攻。”標準只能被發現,而不能被頒佈”,這就是因特網的新規則。
1989年,瑟夫向Interop展覽會場走去,他第一次感受到因特網被科學界和研究界以外的世界所歡
迎。”我們注視著這一切,感到我們手中握著一枚火箭。”
ARPA網不在是中心,因特網已變成了網狀結構,輻射全球。一場革命一觸即發,瑟夫幸運的站在
了這場革命的中心。
三. 蒂姆•約翰•伯納斯李-互聯網之父
1976年,蒂姆從牛津大學物理系畢業后,供職于英國一些高技朮公司,從事集成電路和系統設計研究,逐漸顯露出他出眾的才華。1984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蒂姆來到位于瑞士日內瓦的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CERN)擔任軟件咨詢工程師。在此期間,他為自己的資料存儲設計了一個使用隨機聯想作為信息存儲方式的軟件,取名為“詢問(Enquire)”。這個程序從未公開過,但它構成了日后互聯網概念的基礎。1981年,他到圖像電腦系統公司從事技朮設計,其工作涉及通訊、圖像、文字和宏語言等多方面的軟件。1984年,他正式加入了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負責科學數據采集的分類實時系統和系統控制設計。
互聯網開創新時代
正是在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蒂姆做出了他最輝煌的貢獻。他設計了一種超文本軟件,將研究員們的數據庫同他的電腦聯接起來,他們通過自己文件上的一個詞或數字,便可以查找到儲存在蒂姆電腦中的其它相關文件。但蒂姆的興趣遠比這廣闊得多,他認為互聯網應該是沒有邊際的,應該把眾多的計算機資料庫都聯接起來,成為一個可供所有人共同使用的網絡。他說:“從軟件、通訊錄,到有組織的閑聊,所有的一切都應該無所不包。”
1989年,他提出了一個稱之為“WorldWideWeb”的全球超文本項目計划,以便人們能夠將各自的信息通過超文本網絡共享。他以自己的“詢問”軟件為基礎,從1990年10月開始工作,僅用了兩個月時間,就完成了第一個超文本瀏覽程序的編寫。1992年夏天,這個軟件在互聯網上公開使用。以后的兩年里,蒂姆不斷根據互聯網用戶的反饋修改程序設計,提出了URLs的規范,重新定義了HTTP和HTML,并使互聯網技朮得到了更大范圍的推廣。
互聯網一出現,很快就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用戶迅速增長,每53天就翻一番,現已達到了1.5億人。網威(NOVELL)電腦公司首席執行官艾利克﹒斯克米德特曾在一次對《紐約時報》的談話中說:“蒂姆的發明是如此重要,若這是在一個傳統學科,他早該獲諾貝爾獎了。”
不計名利獻身學朮
近些年來,信息產業的百萬富翁、千萬富翁甚至億萬富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曾協助編寫互聯網第一個大眾瀏覽軟件的馬克﹒安德森創辦了網景公司,成為網絡界最早的百萬富翁之一,但蒂姆卻選擇了非營利的道路:不下海以自己的知識謀利,而是獻身學朮,繼續致力于互聯網的開發利用。他還堅持自己創造的互聯網應該是供公眾使用的、非專利性和不收取費用的,將互聯網無私地奉獻給了全人類。
1994年,蒂姆來到美國,加入了麻省理工學院的計算機科學實驗室,并作為非營利機構“互聯網聯盟”組織的執行主席。“互聯網聯盟”組織的目標是在世界范圍內協調互聯網的發展,使互聯網的潛力能得到充分發揮。該組織在美國、日本和法國的三家頂尖大學設有小組,收集和研究各方對互聯網的反應。
雖然蒂姆金錢上并不富有,但他獲得的學朮榮譽卻使常人難以匹敵。僅自1995年以來的5年間,他就獲得了不下20種學朮稱號和獎勵。1999年,蒂姆出版了《編織互聯網》一書,當年即被《商業周刊》評為最好的10本商業書籍之一。他在書里敘述了自己在歐洲粒子物理研究所里“編織”互聯網的經過,并論述了目前發展中的問題,描繪了他想象中的未來網絡,被認為是一本“真正值得一讀”的書。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